近年來,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,中風患者急劇上升,中風不但會導致患者失語偏癱、半身不遂、喝水嗆咳等等后遺癥,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;而且給整個家庭帶來巨大痛苦。《中國腦卒中報告》:腦卒中仍是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因,且農村腦血管病發(fā)病率、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居民。中風的發(fā)生給患者及其家庭均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。中風后的康復也一直是備受醫(yī)學界關注的話題。針刺作為一種簡,便,效,廉的治療手段,在中風后遺癥的治療中發(fā)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醒腦開竅針法是國醫(yī)大師石學敏院士1972 年設立的治療中風病的大法。“醒腦開竅”法以腦府立論,依“主不明則十二官危”的理論根據,歷經近60年的臨床與基礎研究,已經形成以“醒腦開竅”針法為主的一套科學的、系統的、規(guī)范的中風病綜合診療體系。“醒腦開竅”針法是中醫(yī)腦科學的臨床典范,也是針灸“治神”理論的典范。臨床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至各種急癥、頑固性疼痛、腦病、泌尿生殖及各種疑難雜癥,療效顯著。
石學敏院士認為“竅閉神匿”是中風病的總病機。“竅閉”乃腦竅閉塞,臟腑氣血津液虧虛,風、火、痰、瘀、虛等病理產物交搏,閉阻腦竅,使得心神失養(yǎng),腦絡阻遏,發(fā)為中風。
石院士認為本病的治療原則是“醒腦開竅,滋補肝腎為主,疏通經絡為輔”,它是貫穿整個治療過程的關鍵,以內關、人中、三陰交為主穴,輔以極泉、尺澤、委中。現代研究表明,針刺內關穴可提高心肌的收縮能力,增強心臟泵血功能,從而改善心輸出量,增加腦供血,糾正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(tài),促進缺損神經的功能恢復。雀啄法瀉人中可開竅醒神、調和臟腑。
三陰交可滋三陰,充腦髓,和氣血,定神志,聯合極泉、尺澤、委中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。目前針對中風后造成的并發(fā)癥,除西醫(yī)常規(guī)處理方法外,醒腦開竅針刺法的臨床效果顯著,副作用小,是治療該病不錯的選擇之一。
主穴
內關穴
為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于陰維脈,屬厥陰心包經之絡穴,具有養(yǎng)心安神、通調氣血之功。是治療內臟疾病之常用穴,特別是治療心、神志疾患、消化道疾患的首選穴位。
人中穴
為督脈、手足陰陽之交會穴。督脈起于胞中,上行入腦達巔,故瀉人中可通調督脈,開竅啟閉,健腦安神,是十三鬼穴之一,為治療精神、神志疾患的首選穴位。
三陰交
為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之交會穴,可補三陰,益腦髓,調氣血,安神志。
輔穴
極泉穴
原穴沿經下移1寸,避開腋毛,直刺1~1.5寸,用提插瀉法,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。
尺澤穴
屈肘成120度角,直刺1寸,用提插瀉法,使患者前臂、手指抽動3次為度。適用于治療上肢癱瘓,且肌力小于3級,肌張力不高者。
委中穴
仰臥直腿抬高取穴,直刺0.5~1寸,施提插瀉法,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。治療下肢癱瘓,肌力小于3級,肌張力不高患者。
配穴
1.吞咽障礙加風池、翳風、完骨;
2.手指握固加合谷;
3.言語不利加金津、玉液及咽后壁散刺;
4.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。
筆者2011年于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進修學習跟隨石學敏院士學習醒腦開竅針法,臨床應用多年,效果顯著。我院針灸推拿科已常規(guī)開展醒腦開竅針刺法,將其與傳統的推拿、體質臍灸結合起來,身患同調,幫助中風患者后遺癥狀的康復,使其能盡快重返社會,回歸家庭,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。
劉興旺,主治醫(yī)師,滕州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針灸推拿科主任,兼職中國中西醫(yī)結合學會疼痛學專業(yè)委員會委員、山東中西醫(yī)結合學會推拿專業(yè)委員會常務委員,棗莊市針灸學會刺法專業(yè)委員副主任委員,畢業(yè)于山東中醫(yī)藥大學,曾先后在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、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進修學習。師從全國名老中王國才教授系統學習王氏推拿整脊技術,師從國家中醫(yī)藥管理局龍砂醫(yī)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教授,系統學習“五運六氣”理論。
專長特長:擅長運用“五運六氣”理論指導臨床,綜合運用中藥、膏方、針刺、艾灸、推拿、銀質針、圓利針、浮針等傳統療法,治療軟組織疼痛、頸椎病、肩周炎、腰椎間盤突出癥、關節(jié)炎、面癱、偏癱、頭痛、偏頭痛、近視、耳鳴、小兒腹瀉、小兒咳嗽、遺尿、乳腺增生、月經不調、痛經,體質調理、慢性病調理等。
坐診時間:周一、周二、周三、周五、周日
坐診地點:國醫(yī)堂針灸三室
咨詢電話:17306320036(可加微信預約咨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