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典型醫(yī)案典型醫(yī)案
十二指腸球部潰瘍/脾胃濕熱證(王洪京主治)
發(fā)布時間:2016/8/28 8:32:37 瀏覽量:
提要 姚某某,男,62歲,漢族,退休工人。山東省滕州市善南街道東寺院村。病人胃脘部
疼痛1月,加重5天來診,舌紅,苔黃膩,脈滑數(shù)。電子胃鏡檢查見:十二腸球部見1.5×2.0cm
潰瘍,表面覆黃苔;幽門螺桿菌快速尿素酶檢查:陽性。中醫(yī)診斷:胃脘痛;西醫(yī)診斷:十二指
腸球部潰瘍潰瘍。辨證:脾胃濕熱證。治法:清熱化濕,理氣運中。應用滅幽愈瘍合劑(自擬方)。
經(jīng)治療癥狀消失,復查電子胃鏡潰瘍愈合,幽門螺桿菌根除,隨訪2年未見復發(fā)。中醫(yī)學一直認
為脾胃氣虛(或虛寒)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機,治療多以健脾益氣(或溫中)為治法。然而,隨著
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環(huán)境因素的影響,人們的體質發(fā)生了變異,常見形盛體
實之質,因而也影響著疾病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。近十多年來,我通過對大量的消化性潰瘍病人胃鏡檢
查觀察和中醫(yī)證型的對照研究發(fā)現(xiàn)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逐漸增多。本案中醫(yī)辨證屬于脾胃濕熱
證,從濕熱入手治療獲得了較好的療效。
案體 病人胃脘部疼痛1月,加重5天來院就診。初診日期:2009年4月5日。時令:春季。證見胃脘部灼熱悶痛,納差,口粘,口苦,小便黃,肢體沉重,大便不爽,面部油垢。察其舌見舌紅,苔黃膩,診其脈見滑數(shù)。病人平素嗜食肥甘厚膩,有煙酒嗜好。檢閱實驗室報告為:電子胃鏡檢查見十二腸球部見1.5×2.0cm潰瘍,表面覆黃苔;幽門螺桿菌快速尿素酶檢查陽性。中醫(yī)診斷:胃脘痛;西醫(yī)診斷: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潰瘍。此為脾胃濕熱之證。治當清熱化濕,理氣運中。應用滅幽愈瘍合劑(自擬方:由黃連、蒲公英、苦參、蒼術、佩蘭、菖蒲、陳皮、半夏、厚樸、白及、地榆、甘草等中藥組成, 經(jīng)山東省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批準,魯藥制字Z0420030030,由滕州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制劑室生產)治療。每次30ml,每日2次,于飯前1小時溫服。忌食辣椒、糖、肥甘厚膩,忌煙酒。
復診:胃脘部灼熱悶痛減輕,納食增加,口粘、口苦、肢體沉重好轉,大、小便調,面部油垢明顯好轉,舌紅,苔黃微膩,脈數(shù)。經(jīng)治療脾胃濕熱明顯減輕,病情逐漸好轉。效不更方,繼服滅幽愈瘍合劑。
三診:胃脘痛消失,僅見舌苔薄膩微黃。此乃脾胃濕熱漸去之象。繼服滅幽愈瘍合劑2周。一月后復查胃鏡及幽門螺桿菌。
四診:復查電子胃鏡: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已愈合;幽門螺桿菌快速尿素酶檢查:陰性。
經(jīng)隨訪2年未再復發(fā)。
按:中醫(yī)學一直認為脾胃氣虛(或虛寒)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機,治療多以健脾益氣(或溫中)為治法。然而,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環(huán)境因素的影響,人們的體質發(fā)生了變異,因而也影響著疾病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。近十多年來,我通過對大量的消化性潰瘍病人胃鏡檢查觀察和中醫(yī)證型的對照研究,發(fā)現(xiàn)消化性潰瘍脾胃濕熱證逐漸增多,從濕熱入手治療消化性潰瘍,獲得了較好的療效。
本例患者長期嗜食肥甘厚膩,有煙酒嗜好,日久致脾胃運化失職,濕熱內生,困阻于脾胃, 損傷胃膜而病發(fā)。濕熱阻于中焦,氣機不暢,不通則痛,故胃脘悶痛;熱性燔灼,故見灼熱;納差,口粘,口苦,小便黃,舌紅,苔黃膩,脈滑數(shù)等乃為濕熱之象;濕性重濁、粘滯,故見肢體沉重,大便不爽;濕熱上泛于面,故見面部油垢。辨證為脾胃濕熱型胃脘痛。給予滅幽愈瘍合劑治療。方中黃連清熱化濕為主藥;蒲公英、苦參、蒼術、佩蘭、菖蒲協(xié)助黃連加強清熱化濕的作用為方中輔藥;陳皮、半夏、厚樸調理脾胃升降之機,白及、地榆收斂生肌,共為佐藥;甘草調和諸藥為方中使藥。共奏清熱化濕,理氣運中之效。由于藥證相屬,隨收桴鼓之效。從本例患者的治療可以看出,中醫(yī)藥治療消化性潰瘍不僅近期療效顯著,而且還能提高潰瘍愈合質量、降低復發(fā)率;同時,還能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。